你的“情绪”,会是什么颜色?

色彩是一种情感语言,它可以表达人类极为复杂的内心感受。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把控色彩的节奏去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
在装修时,房间的色彩对空间,环境气氛以及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有很大影响;
就连歌词里都唱着:“今天的海是什么颜色……灰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

01

色彩是情绪的宣泄

在某些环境里,情绪容易变得暴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会觉得特别的平静和放松?

这与所处环境的颜色密切相关。

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一直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自杀的人数太惊人,伦敦市议会敦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


这时,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的颜色有关,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奇迹竟发生了:将桥身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的人数当年就减少了56.4%,人们这才意识到色彩和情绪之间的关联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显得阴沉,会加重人的痛苦和绝望,本来心情绝望、濒临死亡的人看到后更会心生死志。

而天蓝色和粉红色则容易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绝望的情绪。

英国曼彻斯特研究员征集了一些心理健康的人和焦虑抑郁的人对自己情绪所对应的颜色选择。结果大部分焦虑抑郁的人选择了灰色,健康的则选择了黄色,这些所选颜色也是他们此时的情绪主导色。

02

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变化无穷的自然颜色和人造颜色,这些颜色构成了世界的外在表象。这些表象又同时被我们赋予许多象征意义,能够让我们无意识的将情绪与色彩进行联结和联想。

我们用人格去描述个体稳定的情绪产生概率的分布集合,当某一种情绪经常出现时,它就构成了我们的情绪主导色。

心理学家吕舍尔就曾提出:“色彩心理效应可以分析性格”的理论。其实,色彩确实可以透露着你的情绪和性格。

假如有个人喜欢红色,那么他的情绪大多数是热情愉悦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喜欢蓝色,那么他此时的情绪多少就带点冷静。


这一点,也被很多导演运用到电影中。

电影《她》讲述的是人类西奥多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的爱情故事。电影的主色调是暖黄色调,通过环境和服饰不断露出,反映出电影温情的情感基调。

在整个温情的色彩基调中,导演善用不同的色彩变幻,来不断提醒观众,从视觉体验上反映男主的情绪。

当男主得知在与自己交流的同时还在和八千多人聊天,并且与六百多人谈恋爱时,他穿的是鲜亮的黄色衬衣。黄色是一种矛盾的情绪主导色,它既能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又能制造焦虑,让人紧张。被黄色包围的人,更容易情绪失控。


再比如,影片结尾,男主与人工智能的感情结束后,他已经打开了心结,并给前妻发邮件坦诚告白。此时他的情绪是平静的,身上穿的也是象征平静的白色衬衣。


这部电影中,导演大胆运用了色彩理论,通过环境主题色调不变,色调呼应电影的情感走向,平静中带点忧伤和遗憾。

03

情绪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不用惧怕情绪,要学会理解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就好。

色调扮演了一个创造情绪的重要角色,当得知自己的情绪主导色时,就会了解自身以往稳定的行为模式、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才能识别自身存在的问题,消除行为模式对生活中消极的影响,重新赢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7个秘诀,摆脱你的“抱怨心理”!

人生路漫漫,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有些人便怨天尤人,觉得身边所有的事都在和他作对。总能听到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工作太多,上司不好,压力太大……

而正是有了这一声声的抱怨,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对未来的方向,才蒙上了一层层的雾气,让人不知所措。

可这样的抱怨,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相信大家的心中早已知晓。

抱怨只能将我们的心中的烦闷与焦躁扩大化,让时间白白地在手中溜走,而不能为事情的解决带来任何的方法。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所要烦恼的事情又增加了。想要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一个不抱怨的人。

摆脱“抱怨心理”的7个秘诀

01
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那些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的人,往往也是最爱抱怨的人。同时,他们也是抱怨的受害者。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或事,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没有必要为此而斤斤计较。倘能做到这点,自然也就心情舒畅,不会再产生抱怨心理了。

02
端正自己的处世态度

按常理,凡事基本上都是成败各占一半,世上也没有常胜将军。如果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把奋斗的标杆定得太高,那么,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古人告诫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把“胜败”看得淡一点,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

03
冷静处理抱怨情绪

凡是不成功的事情,都具有自身的理由,如果我们急于马上去解决,可能会导致“忙中出错”。

首先要在情绪上保持冷静,防止“冲动是魔鬼”,以免犯下“茫然冒进”的错误。冷静之后,仔细思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个击破。

04
不要依赖别人

纵观我们身边发生的抱怨,十有八九是抱怨别人的。

每个人的人生和事业,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经营,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养成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05
积极查找原因

万一我们把事情搞砸了,不必灰心退缩,而应当查找自身的原因。

倘若一遇到困难险阻,就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更加会火上浇油,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原来的目标渐行渐远。

06
不要盲目设定目标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太辛苦,压力太大。

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给自己在人生各个路段设下了过高的目标。

所以,设定目标要以个人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不是和他人比较为目的。

07
善于调整自己

抱怨,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有损于健康。来一点换位思考,矛盾就不那么激烈了;心胸宽广一点,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一切抱怨都是无益的,问问自己现在能够做些什么、能够做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不亲近?

如今,“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升温,这足以证明了人们育儿思想的进步。现在的孩子爸妈,基本都是80后、90后,这一代父母因为受教育程度偏高,都希望把教育子女的大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投入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反而自卑且和父母关系疏离呢?

01

孩子诉说困难时,家长把原因归结为笨

有些父母在孩子诉说自己的困难时,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指导,而是把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为孩子笨。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会愿意和一个否定自己的人亲近吧……

02

过于在意旁人的看法,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最开始比身体发育,比谁先开口说话,比谁孩子走路早;再后来比特长,比成绩,比大学,比工作等等,这样的比较只能让孩子的心里压力越来越大,做事缺乏魄力,最关键的是,在比较中也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03

家长控制欲过强

父母如果控制欲过强的话,就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孩子尚小的时候,想法比较简单,所以容易受到父母摆布,可是随着孩子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会有自己的想法诞生,所以当父母过度干预的时候,就会出现触底反弹的情况,自然不愿与父母亲近了。

04

缺乏陪伴和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一下班就掏出手机,坐在那里玩儿很久,从来不会关心自己的孩子,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只是沉浸在玩手机的快感之中,导致和孩子的沟通就变得非常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从来都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内心就变得孤独,对父母的感情也就随之慢慢变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的糟糕。

05

总是以命令式口吻去要求孩子

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是长辈,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比如孩子放假一直在玩儿,没准备做作业,家长一上去就是一顿臭骂,方式非常的简单而粗糙。

虽然这样能够让孩子立马去完成作业,但是这对于孩子的心灵却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越发的不喜欢这种命令的口吻,往往就会因此和自己的父母争吵起来,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那我们应该如何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家长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01

变说教为身教

总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复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教就变成教训了。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话当真理,孩子必须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

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身体力行,做给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给孩子听。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只专心学习,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做给孩子看。

02

多跟孩子商量

家长小时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传承性,也同样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

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03

多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比如发现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以此来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04

该放手时要放手

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学习,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长交给了家长;同样,这样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家长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脱了缰的野马。

于是家长走进了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看,我一旦不管,孩子会变得更糟糕!而孩子却在管制中感到了压迫和不自由。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05

给孩子留一些个人空间

以前的孩子放学回家,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后就可以尽情的去玩耍了,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平时上课,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爸爸妈妈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父母们也要适当的给孩子留一点个人空间。孩子的童年本就应该是充满天真童趣的,所以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周末多带孩子出去散散心,带孩子去找小伙伴一块玩耍。

孩子有心事不愿告诉爸爸妈妈的时候,有自己的小秘密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尊重,告诉孩子,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没关系,但是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以帮忙。

06

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陪伴是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与自己的对话越来越少,也不愿与自己交流,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而导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们可要重视了,要想想是不是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家长们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运动,吃饭,一起玩游戏等等。周末可以陪孩子外出,比如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寓教于乐的地方,家长能了解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与孩子也会有更好的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样的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必须要从小就多关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