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简介

                      淮安市清江浦区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简介

淮安市清江浦区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于2020年12月3日成立,是由清江浦区检察院牵头,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团区委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共同组建。

这是淮安市首家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中心由2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组成,负责受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司法局、共青团等职能部门委派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工作,对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等提供必要的社会调查、帮扶帮教、心理干预、亲职教育、社区矫正等服务, 以及走进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讲座、预防校园欺凌讲座等。

中心作为专门的第三方机构,旨在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集约化管理,搭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统一平台,从而实现“专业化办案”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衔接。有助于促进被帮教的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对未成年被害人疗愈心理创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过度共情,深陷同情疲劳怎么办?

如果你身上出现了以下这些迹象,你很有可能正在经历「同情疲劳」:
◍ 睡眠困难(无法静心,过度紧张,容易被吵醒)。
◍ 易怒、不耐烦、责怪他人。
◍ 害怕上班(或发现自己经常上班迟到或请病假)。
◍ 很难找到生活或工作的意义。
◍ 出现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加剧、痤疮发作、肠胃问题)。
◍ 感觉被孤立或想自闭。
◍ 感到无助、无望,或两者都有。
◍ 觉得做决定很困难。

什么是「同情疲劳」?

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职业倦怠,常见于医护人员。当你过多地接收和共情他人的心理痛苦,以至于你自己开始出现创伤反应时,同情疲劳就产生了。这些反应可能包括情感麻木、生理疾病和绝望感等。
同情疲劳最早出现在急诊科和肿瘤科护士群体中,在儿童保护工作者和精神健康工作者中也有相关情况的记录。医护人员的同情疲劳现象可能正在增加,而行业之外的普通人也会受到影响;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几乎会无法抑制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不过分受情绪耗竭的影响,同时仍然能去关心他人?答案并不是要转而以麻木的情绪,去对待他人的苦难遭遇,而是要建立良好的界限,照顾好自己,并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角色。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一些也许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同情疲劳」困扰的方法。

01

了解相关迹象

疲惫感,即总是觉得特别累,是经历过同情疲劳的人最常报告的症状之一。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体内一直在分泌压力相关的荷尔蒙,他们的“战斗或逃跑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
(战斗或逃跑反应,是当人们感知到有害事件、攻击或生存威胁做出的或者选择“战斗”、或者选择“逃跑”的生理反应。)

其他迹象,还包括文首提到的睡眠困难、易怒、觉得生活和工作没有意义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同情疲劳并不是一个弱点,它也不一定能反映你的同理心水平。我们的身心出现这种反应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在意识到陷入同情疲劳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02

按下重启键,关照好自己的基本需求

人们在不堪重负或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一些基本的东西——水、食物、阳光和氧气。这听起来可能很傻,但是,只需要在一周的时间里做到以下几点,你的身心就有机会得到一次有力的重启:
◍ 随身带水杯,多喝水。
◍ 规律的进食时间,保证营养均衡。
◍ 每天至少在户外晒30分钟太阳。(如果你能附加一些身体锻炼或和朋友一起晒太阳,会有更多收获。)

03

谨防破坏性的应对方法

当我们感到情感枯竭时,可能会很想用捷径来缓解当下困境:
为了当时可以感觉好一点,就伸手去拿第三或第四块小蛋糕。发现购物有很好的安慰效果,所以开始强迫性地网上购物。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和途径可以表达愤怒,于是我们向亲密的人发泄怒气……
我们会抓住任何机会,试图释放紧绷的情绪。而问题在于,这种释放只是暂时转移你的注意力,它并没有挖掘出真正压在你身上的负担。
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冲动评判自己,但是一旦理解了这些做法不能够解决长期的问题,就应该对自己诚实。可以深呼吸,大声说:“这不是真正能帮助我的应对方法”。

04

练习「自我关怀」

你一直在为你的病人/来访者、家人或完全陌生的人付出同情心。但你是否有留一些同情心给自己?
当你需要休息的时候,你有主动让自己放松吗?你会对自己说一些温柔的话语吗?自我关怀,是缓解同情疲劳的一个要素。
闭上眼睛,静静地坐着,然后问自己:”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现在感觉如何?”
你并不需要立即得出一个答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你的注意力在体内流动,问问身体的每个部位有什么感觉。在某些时刻,你会发现那些情绪可能藏在你的胃里,或是凝固在肩膀里。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被你发现的情绪,无论它们令你愉快还是令你痛苦。
大声对自己说:
◍ 我可以有这样的感受。
◍ 我承受了太多,所以感觉沉重是很正常的。
◍ 我已经很坚强了,我需要一些放松。

05

学着去全然地接受

作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抱有这样的想法:
◍ “我需要去照顾别人”。
◍ “我是唯一能照顾他们的人。”
◍”如果我投入我的一切,就可以拯救他们”。

这种想要去纠正错误、治愈伤痛的责任感,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是我们坚持善行和保持温暖的燃料,它促使我们成为护士、社会工作者、公益律师,或单纯只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另一方面,它也会施加给我们不相称的责任感,让我们觉得我们有能力且需要去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实是,无论我们多么关注和关心,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上述想法,我们需要学习全然的接受。
全然的接受,即认识到我们最终无法去控制任何人或任何事,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行为。这对我们已有的认知提出了挑战,让我们接受世界上总是有痛苦、不公正、不完美以及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当我们放下责任的重担,就可能再找到生活的实感,并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去展现善意的力量。

06

划分你的生活

人类需要一些情境化的提示,来协助我们在工作、玩耍、放松和所有重要的存在模式之间切换。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同情疲劳的状态转向平衡的生活。
实际操作起来就是指,例如,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导致你出现同情疲劳,那就把工作的部分留在工作时间。当下班回家以后,在走进家门前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把病人留在工作中”。换掉工作服,并立即做一些能占用你注意力的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的同情疲劳来源于工作,一些好的应对方法包括:
◍ 有和同事以外的人群的社交生活;
◍ 坚持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和活动;
◍ 如果你是居家办公,确保你有分开的工作和休闲空间。

07

从朋友或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算是心理问题的万能药。尤其是当同情疲劳让我们倍感孤独的时候。要知道即使是和很多人同处一个空间,这种孤独感依然会存在。
如果你的工作和帮助他人相关,可能会有机会在工作中接触到互助小组,它们会专门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发泄。你会遇到很多跟你一样经历着类似的情绪起伏的人,大家困惑于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或是感到很难再找到工作的意义。有时候,仅仅是让自己的感受被看到和肯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恢复活力。
如果你没有支持团体,也可以与一个值得信赖、不会去评判你的朋友或同事分享你的感受。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协助你处理你正在经历的感受。当我们在支持和倾听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值得被他人倾听和支持。

停止内耗,从改变这些思维开始!

很多时候一个人最大的纠结,是思想的“内战”。

当你想卷时,总会因各种理由不去行动;当你想躺时,各种压力又让你不敢彻底放弃。

心理学家鲍尔斯特曾说过:“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选择、判断、焦虑,大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

想要治愈精神的内耗,先改变这3个底层思维。

01
把“我不能”,变成“我能”

当你不相信自己能行时,这件事很难成功。

小记者琼斯在美国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有一天,上司叫他去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大吃一惊,连忙拒绝。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可能理他,琼斯一脸失落的建议上司更换人选。上司瞥了一眼,拿起电话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不会答应的!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琼斯惶恐地说。这时,电话那头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真正无法翻越的山,往往是你心里的那座山。做任何一件事,先要相信自己“能行”,才会有“可能性”。

当你陷入自我怀疑时,怀疑本身才是最大的敌人。

02
把心动,变成行动

行动起来,是在你与事情之间能建立的最短路径。

让大脑直接从“想要做”,变为“立马做”。

你考虑一万次,都不如去行动一次。

梅尔·罗宾斯曾在TED演讲中,做过关于“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的演讲。她提到:你想要什么?健康的身体、更多的存款、还是获得真爱的机会?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很简单,你只要打开手机搜索,就可以看到无数人分享他们关于各个领域的经验。

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改变了别人,却改变不了我们自己呢?原因就在于两个字:“行动”。诗人布莱克说:“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是滋生瘟疫的温床。”许多事情不是想着想着就能想成了,而是做着做着才能实现。

“人生总会有许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十个再好的想法,都不如你去落实一个想法。

03
先完成,再完美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总是追求完美,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下面的高赞回答说:“对失败的恐惧,一开始就阻碍了他们。对于不少完美主义者而言,他们不是在追求成功的乐趣,而是在逃避失败的恐惧。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常常就是要么完美,要么宁可什么都不展现。”

Facebook公司有一条著名的标语:完成,胜过完美。“做了”是0到1 的突破,“做好”是1到100的突破。你一直不行动,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0。著名漫画家小林老师,曾在采访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其实很多大家看到的漫画,并不是在彻底构思后再动笔的,而是在忙碌中见缝插针创作的。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变差,不管是多好的想法构思,不超过三天,就会被忘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忍着懒惰和失落,坚持画下去。因为完成永远比完美重要,只有在完成之后,才有完美的可能。他也提到,“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些影响深远的接近完美的作品,都是无数不成功的作品堆出来的。

每次不太成功的创作,在得到读者反馈意见的同时,也让创作者默默积累着失败的教训、点滴的经验。这些充满失败的艰苦波折,往往才是创作者的高光时刻。”

无论做任何事,完成是第一步,完美是最后一步。你只有走到了分岔路,才能选择你想走的路。

丝语社工走进学校开展“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宣传讲座

“暖阳润心 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双百计划”项目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宣传讲座

活动时间:2024年3月1日

活动地点:清河实验小学会议室报告厅

参与人员:四年级师生380人

活动总结: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小学生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3月1日,团清江浦区委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王仁娟老师,一同走进清河实验小学,在行政楼二楼报告厅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讲座。

活动开始,王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毒品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的毒品种类如海洛因、冰毒、大麻等,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王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等方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活动中,王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些新型毒品的伪装,“奶茶”“开心水”“跳跳糖”等极具隐蔽性的新型伪装毒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王老师针对此类毒品的危害性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讲解,提醒学生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王老师同时还强调家庭和社会在禁毒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们回家后与家长交流所学到的知识,让禁毒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家庭和社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网络。

活动的最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次禁毒宣传讲座的印象,夯实普及的毒品知识,调动同学们成为禁毒小卫士的积极性,王老师以禁毒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了解同学们禁毒小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积极回答的同学们颁发小礼品作为奖励。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对毒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毒品诱惑时保护自己。老师们对此次禁毒宣传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毒品的侵害。

此次禁毒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禁毒意识,也为构建无毒校园、无毒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团委将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定期开展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丝语社工走进学校开展“法护青春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

“暖阳润心 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双百计划”项目

法护青春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

活动时间:2024年2月27日

活动地点:清河实验小学

参与人员:清河小学师生

活动总结:为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2月27日,团清江浦区委,联合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走进清河实验小学开展“法护青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活动。

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册、展示仿真毒品模型、互动问答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易受诱惑的特点,重点讲了解新型毒品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奶茶”“跳跳糖”等,可能是由新型毒品伪装而成,告诫同学们要提高警惕,谨防掉入毒品的“陷阱”。学生们惊讶毒品的伪装和“善变”,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品和来路不明的物品,健康成长。

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高抵制毒品的自觉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对毒品的认知水平和对毒品的防范意识,让抵制毒品、绝不沾毒的观念植根学生们的心田,为创建平安、和谐、文明、健康校园助力,筑牢校园毒品预防教育防线。

 

5 种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抑郁风险!

2023 年最新的职场健康报告显示,关于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员工占比,其中有轻微抑郁症状的员工占 56%,有明显临床抑郁症等相关症状的员工占 25%。
抑郁症是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全球约有 2.8 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抑郁症并非与生俱来的疾病。不过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最近一项针对近 30 万人、其中 1.3 万例患抑郁症病例的长达 9 年的大数据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这几种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病率。这 几 种生活方式可以使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 22%。

在下文中,我将跟大家分享这 几种生活方式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1◁

健康饮食

我小时候体重过重。15 岁那年,我咨询了一位营养师,请她帮我制定一个有效的膳食计划。

虽然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饮食方案,但有一个她的建议至今仍记忆犹新:每次吃饭,都要在盘中留下一点食物,而且决不能吃撑。

对我来说,这就是体重减轻和维持的秘诀。说起来也很简单,你只需要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坚持健康饮食。

当你吃得健康简单时,就更加能坚持下去。你可以固定自己喜欢的健康美食,每天自由搭配变换。就这么简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家里的垃圾食品“处理”掉。你不需要永远戒掉垃圾食品,但把它们藏起来,或者放置在让你拿取不方便的地方,你就更可能选择健康的饮食。

▷2◁

定期参加体育锻炼

我每天都会锻炼身体,我也很喜欢坚持这样的习惯,哪怕每天只锻炼短短 15 分钟。

首先,如果真的想运动,每个人每天都能抽出 15 分钟的时间,出门散个步或做一些力量训练。因此,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没有时间”。

其次,每天运动让自己感觉很棒。之前有些时候,由于工作太忙,我也做不到坚持运动。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精力和专注力都出现了下降,身体也感觉很虚弱。

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每天运动的重要性。我想强调的是,坚持是关键。不要因为今天不能运动太久或运动量不够而放弃当天的锻炼。

每天动起来,再坚持下去,不仅会让你当下的心情变好,而且还能够为你未来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

充足的睡眠

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需要 8 至 9 小时才能感觉完全休息过来,而有些人只需要睡 7 小时就够了。如果你的理想睡眠时间是 6 小时,那可能已经在极限边缘。

然而,如果你每天只睡 4 个小时,这显然是完全不够的。迄今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能显示人体在功能上能够适应睡眠不足的情况。

所以,每天一定要好好睡觉!

如果你在入睡方面有困难,可以去发现和尝试一些快速入睡的绝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怎样,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睡眠的关键就是每天准时睡觉。和其他一切一样,一定要坚持下去。

▷4◁

减少久坐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这也导致人们长时间保持坐姿,运动量不足。

为了避免身体僵硬,我们可以在工作时设置提醒,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做做拉伸运动或在附近走一走。

重点不是要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而是要让身体动起来。不要整天闷在办公室或家里。

▷5◁

多参加社交活动

我们很容易沉浸于工作,而忽略生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的生活也是不快乐的生活。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是从事销售或客服等社交性质工作的人,也可能会感到孤独。

毕竟,如果你一整天的交流都只是在给别人推销商品,或者想方设法解决别人的账单问题,那么交际只会变得更有压力。

因此,我们要抽出时间联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甚至可以联系关系不错的同事。每天跟他们愉快自然地闲聊,即使只是几句,也能让人心情愉悦。你还可以加入当地一些有共同兴趣的社群。

总之,重点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有意义的深度人际交往都可以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获得情感支持、归属感和价值感。

你的“情绪”,会是什么颜色?

色彩是一种情感语言,它可以表达人类极为复杂的内心感受。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把控色彩的节奏去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
在装修时,房间的色彩对空间,环境气氛以及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有很大影响;
就连歌词里都唱着:“今天的海是什么颜色……灰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

01

色彩是情绪的宣泄

在某些环境里,情绪容易变得暴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会觉得特别的平静和放松?

这与所处环境的颜色密切相关。

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一直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自杀的人数太惊人,伦敦市议会敦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


这时,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的颜色有关,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奇迹竟发生了:将桥身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的人数当年就减少了56.4%,人们这才意识到色彩和情绪之间的关联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显得阴沉,会加重人的痛苦和绝望,本来心情绝望、濒临死亡的人看到后更会心生死志。

而天蓝色和粉红色则容易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绝望的情绪。

英国曼彻斯特研究员征集了一些心理健康的人和焦虑抑郁的人对自己情绪所对应的颜色选择。结果大部分焦虑抑郁的人选择了灰色,健康的则选择了黄色,这些所选颜色也是他们此时的情绪主导色。

02

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变化无穷的自然颜色和人造颜色,这些颜色构成了世界的外在表象。这些表象又同时被我们赋予许多象征意义,能够让我们无意识的将情绪与色彩进行联结和联想。

我们用人格去描述个体稳定的情绪产生概率的分布集合,当某一种情绪经常出现时,它就构成了我们的情绪主导色。

心理学家吕舍尔就曾提出:“色彩心理效应可以分析性格”的理论。其实,色彩确实可以透露着你的情绪和性格。

假如有个人喜欢红色,那么他的情绪大多数是热情愉悦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喜欢蓝色,那么他此时的情绪多少就带点冷静。


这一点,也被很多导演运用到电影中。

电影《她》讲述的是人类西奥多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的爱情故事。电影的主色调是暖黄色调,通过环境和服饰不断露出,反映出电影温情的情感基调。

在整个温情的色彩基调中,导演善用不同的色彩变幻,来不断提醒观众,从视觉体验上反映男主的情绪。

当男主得知在与自己交流的同时还在和八千多人聊天,并且与六百多人谈恋爱时,他穿的是鲜亮的黄色衬衣。黄色是一种矛盾的情绪主导色,它既能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又能制造焦虑,让人紧张。被黄色包围的人,更容易情绪失控。


再比如,影片结尾,男主与人工智能的感情结束后,他已经打开了心结,并给前妻发邮件坦诚告白。此时他的情绪是平静的,身上穿的也是象征平静的白色衬衣。


这部电影中,导演大胆运用了色彩理论,通过环境主题色调不变,色调呼应电影的情感走向,平静中带点忧伤和遗憾。

03

情绪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不用惧怕情绪,要学会理解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就好。

色调扮演了一个创造情绪的重要角色,当得知自己的情绪主导色时,就会了解自身以往稳定的行为模式、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才能识别自身存在的问题,消除行为模式对生活中消极的影响,重新赢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7个秘诀,摆脱你的“抱怨心理”!

人生路漫漫,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有些人便怨天尤人,觉得身边所有的事都在和他作对。总能听到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工作太多,上司不好,压力太大……

而正是有了这一声声的抱怨,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对未来的方向,才蒙上了一层层的雾气,让人不知所措。

可这样的抱怨,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相信大家的心中早已知晓。

抱怨只能将我们的心中的烦闷与焦躁扩大化,让时间白白地在手中溜走,而不能为事情的解决带来任何的方法。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所要烦恼的事情又增加了。想要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一个不抱怨的人。

摆脱“抱怨心理”的7个秘诀

01
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那些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的人,往往也是最爱抱怨的人。同时,他们也是抱怨的受害者。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或事,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没有必要为此而斤斤计较。倘能做到这点,自然也就心情舒畅,不会再产生抱怨心理了。

02
端正自己的处世态度

按常理,凡事基本上都是成败各占一半,世上也没有常胜将军。如果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把奋斗的标杆定得太高,那么,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古人告诫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把“胜败”看得淡一点,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

03
冷静处理抱怨情绪

凡是不成功的事情,都具有自身的理由,如果我们急于马上去解决,可能会导致“忙中出错”。

首先要在情绪上保持冷静,防止“冲动是魔鬼”,以免犯下“茫然冒进”的错误。冷静之后,仔细思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个击破。

04
不要依赖别人

纵观我们身边发生的抱怨,十有八九是抱怨别人的。

每个人的人生和事业,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经营,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养成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05
积极查找原因

万一我们把事情搞砸了,不必灰心退缩,而应当查找自身的原因。

倘若一遇到困难险阻,就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更加会火上浇油,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原来的目标渐行渐远。

06
不要盲目设定目标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太辛苦,压力太大。

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给自己在人生各个路段设下了过高的目标。

所以,设定目标要以个人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不是和他人比较为目的。

07
善于调整自己

抱怨,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有损于健康。来一点换位思考,矛盾就不那么激烈了;心胸宽广一点,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一切抱怨都是无益的,问问自己现在能够做些什么、能够做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不亲近?

如今,“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升温,这足以证明了人们育儿思想的进步。现在的孩子爸妈,基本都是80后、90后,这一代父母因为受教育程度偏高,都希望把教育子女的大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投入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反而自卑且和父母关系疏离呢?

01

孩子诉说困难时,家长把原因归结为笨

有些父母在孩子诉说自己的困难时,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指导,而是把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为孩子笨。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会愿意和一个否定自己的人亲近吧……

02

过于在意旁人的看法,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最开始比身体发育,比谁先开口说话,比谁孩子走路早;再后来比特长,比成绩,比大学,比工作等等,这样的比较只能让孩子的心里压力越来越大,做事缺乏魄力,最关键的是,在比较中也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03

家长控制欲过强

父母如果控制欲过强的话,就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孩子尚小的时候,想法比较简单,所以容易受到父母摆布,可是随着孩子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会有自己的想法诞生,所以当父母过度干预的时候,就会出现触底反弹的情况,自然不愿与父母亲近了。

04

缺乏陪伴和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一下班就掏出手机,坐在那里玩儿很久,从来不会关心自己的孩子,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只是沉浸在玩手机的快感之中,导致和孩子的沟通就变得非常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从来都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内心就变得孤独,对父母的感情也就随之慢慢变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的糟糕。

05

总是以命令式口吻去要求孩子

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是长辈,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比如孩子放假一直在玩儿,没准备做作业,家长一上去就是一顿臭骂,方式非常的简单而粗糙。

虽然这样能够让孩子立马去完成作业,但是这对于孩子的心灵却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越发的不喜欢这种命令的口吻,往往就会因此和自己的父母争吵起来,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那我们应该如何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家长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01

变说教为身教

总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复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教就变成教训了。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话当真理,孩子必须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

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身体力行,做给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给孩子听。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只专心学习,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做给孩子看。

02

多跟孩子商量

家长小时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传承性,也同样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

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03

多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比如发现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以此来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04

该放手时要放手

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学习,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长交给了家长;同样,这样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家长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脱了缰的野马。

于是家长走进了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看,我一旦不管,孩子会变得更糟糕!而孩子却在管制中感到了压迫和不自由。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05

给孩子留一些个人空间

以前的孩子放学回家,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后就可以尽情的去玩耍了,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平时上课,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爸爸妈妈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父母们也要适当的给孩子留一点个人空间。孩子的童年本就应该是充满天真童趣的,所以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周末多带孩子出去散散心,带孩子去找小伙伴一块玩耍。

孩子有心事不愿告诉爸爸妈妈的时候,有自己的小秘密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尊重,告诉孩子,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没关系,但是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以帮忙。

06

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陪伴是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与自己的对话越来越少,也不愿与自己交流,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而导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们可要重视了,要想想是不是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家长们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运动,吃饭,一起玩游戏等等。周末可以陪孩子外出,比如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寓教于乐的地方,家长能了解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与孩子也会有更好的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样的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必须要从小就多关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