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共情,深陷同情疲劳怎么办?

如果你身上出现了以下这些迹象,你很有可能正在经历「同情疲劳」:
◍ 睡眠困难(无法静心,过度紧张,容易被吵醒)。
◍ 易怒、不耐烦、责怪他人。
◍ 害怕上班(或发现自己经常上班迟到或请病假)。
◍ 很难找到生活或工作的意义。
◍ 出现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加剧、痤疮发作、肠胃问题)。
◍ 感觉被孤立或想自闭。
◍ 感到无助、无望,或两者都有。
◍ 觉得做决定很困难。

什么是「同情疲劳」?

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职业倦怠,常见于医护人员。当你过多地接收和共情他人的心理痛苦,以至于你自己开始出现创伤反应时,同情疲劳就产生了。这些反应可能包括情感麻木、生理疾病和绝望感等。
同情疲劳最早出现在急诊科和肿瘤科护士群体中,在儿童保护工作者和精神健康工作者中也有相关情况的记录。医护人员的同情疲劳现象可能正在增加,而行业之外的普通人也会受到影响;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几乎会无法抑制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不过分受情绪耗竭的影响,同时仍然能去关心他人?答案并不是要转而以麻木的情绪,去对待他人的苦难遭遇,而是要建立良好的界限,照顾好自己,并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角色。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一些也许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同情疲劳」困扰的方法。

01

了解相关迹象

疲惫感,即总是觉得特别累,是经历过同情疲劳的人最常报告的症状之一。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体内一直在分泌压力相关的荷尔蒙,他们的“战斗或逃跑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
(战斗或逃跑反应,是当人们感知到有害事件、攻击或生存威胁做出的或者选择“战斗”、或者选择“逃跑”的生理反应。)

其他迹象,还包括文首提到的睡眠困难、易怒、觉得生活和工作没有意义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同情疲劳并不是一个弱点,它也不一定能反映你的同理心水平。我们的身心出现这种反应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在意识到陷入同情疲劳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02

按下重启键,关照好自己的基本需求

人们在不堪重负或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一些基本的东西——水、食物、阳光和氧气。这听起来可能很傻,但是,只需要在一周的时间里做到以下几点,你的身心就有机会得到一次有力的重启:
◍ 随身带水杯,多喝水。
◍ 规律的进食时间,保证营养均衡。
◍ 每天至少在户外晒30分钟太阳。(如果你能附加一些身体锻炼或和朋友一起晒太阳,会有更多收获。)

03

谨防破坏性的应对方法

当我们感到情感枯竭时,可能会很想用捷径来缓解当下困境:
为了当时可以感觉好一点,就伸手去拿第三或第四块小蛋糕。发现购物有很好的安慰效果,所以开始强迫性地网上购物。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和途径可以表达愤怒,于是我们向亲密的人发泄怒气……
我们会抓住任何机会,试图释放紧绷的情绪。而问题在于,这种释放只是暂时转移你的注意力,它并没有挖掘出真正压在你身上的负担。
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冲动评判自己,但是一旦理解了这些做法不能够解决长期的问题,就应该对自己诚实。可以深呼吸,大声说:“这不是真正能帮助我的应对方法”。

04

练习「自我关怀」

你一直在为你的病人/来访者、家人或完全陌生的人付出同情心。但你是否有留一些同情心给自己?
当你需要休息的时候,你有主动让自己放松吗?你会对自己说一些温柔的话语吗?自我关怀,是缓解同情疲劳的一个要素。
闭上眼睛,静静地坐着,然后问自己:”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现在感觉如何?”
你并不需要立即得出一个答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你的注意力在体内流动,问问身体的每个部位有什么感觉。在某些时刻,你会发现那些情绪可能藏在你的胃里,或是凝固在肩膀里。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被你发现的情绪,无论它们令你愉快还是令你痛苦。
大声对自己说:
◍ 我可以有这样的感受。
◍ 我承受了太多,所以感觉沉重是很正常的。
◍ 我已经很坚强了,我需要一些放松。

05

学着去全然地接受

作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抱有这样的想法:
◍ “我需要去照顾别人”。
◍ “我是唯一能照顾他们的人。”
◍”如果我投入我的一切,就可以拯救他们”。

这种想要去纠正错误、治愈伤痛的责任感,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是我们坚持善行和保持温暖的燃料,它促使我们成为护士、社会工作者、公益律师,或单纯只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另一方面,它也会施加给我们不相称的责任感,让我们觉得我们有能力且需要去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实是,无论我们多么关注和关心,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上述想法,我们需要学习全然的接受。
全然的接受,即认识到我们最终无法去控制任何人或任何事,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行为。这对我们已有的认知提出了挑战,让我们接受世界上总是有痛苦、不公正、不完美以及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当我们放下责任的重担,就可能再找到生活的实感,并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去展现善意的力量。

06

划分你的生活

人类需要一些情境化的提示,来协助我们在工作、玩耍、放松和所有重要的存在模式之间切换。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同情疲劳的状态转向平衡的生活。
实际操作起来就是指,例如,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导致你出现同情疲劳,那就把工作的部分留在工作时间。当下班回家以后,在走进家门前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把病人留在工作中”。换掉工作服,并立即做一些能占用你注意力的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的同情疲劳来源于工作,一些好的应对方法包括:
◍ 有和同事以外的人群的社交生活;
◍ 坚持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和活动;
◍ 如果你是居家办公,确保你有分开的工作和休闲空间。

07

从朋友或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算是心理问题的万能药。尤其是当同情疲劳让我们倍感孤独的时候。要知道即使是和很多人同处一个空间,这种孤独感依然会存在。
如果你的工作和帮助他人相关,可能会有机会在工作中接触到互助小组,它们会专门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发泄。你会遇到很多跟你一样经历着类似的情绪起伏的人,大家困惑于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或是感到很难再找到工作的意义。有时候,仅仅是让自己的感受被看到和肯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恢复活力。
如果你没有支持团体,也可以与一个值得信赖、不会去评判你的朋友或同事分享你的感受。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协助你处理你正在经历的感受。当我们在支持和倾听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值得被他人倾听和支持。

停止内耗,从改变这些思维开始!

很多时候一个人最大的纠结,是思想的“内战”。

当你想卷时,总会因各种理由不去行动;当你想躺时,各种压力又让你不敢彻底放弃。

心理学家鲍尔斯特曾说过:“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选择、判断、焦虑,大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

想要治愈精神的内耗,先改变这3个底层思维。

01
把“我不能”,变成“我能”

当你不相信自己能行时,这件事很难成功。

小记者琼斯在美国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有一天,上司叫他去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大吃一惊,连忙拒绝。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可能理他,琼斯一脸失落的建议上司更换人选。上司瞥了一眼,拿起电话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不会答应的!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琼斯惶恐地说。这时,电话那头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真正无法翻越的山,往往是你心里的那座山。做任何一件事,先要相信自己“能行”,才会有“可能性”。

当你陷入自我怀疑时,怀疑本身才是最大的敌人。

02
把心动,变成行动

行动起来,是在你与事情之间能建立的最短路径。

让大脑直接从“想要做”,变为“立马做”。

你考虑一万次,都不如去行动一次。

梅尔·罗宾斯曾在TED演讲中,做过关于“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的演讲。她提到:你想要什么?健康的身体、更多的存款、还是获得真爱的机会?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很简单,你只要打开手机搜索,就可以看到无数人分享他们关于各个领域的经验。

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改变了别人,却改变不了我们自己呢?原因就在于两个字:“行动”。诗人布莱克说:“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是滋生瘟疫的温床。”许多事情不是想着想着就能想成了,而是做着做着才能实现。

“人生总会有许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十个再好的想法,都不如你去落实一个想法。

03
先完成,再完美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总是追求完美,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下面的高赞回答说:“对失败的恐惧,一开始就阻碍了他们。对于不少完美主义者而言,他们不是在追求成功的乐趣,而是在逃避失败的恐惧。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常常就是要么完美,要么宁可什么都不展现。”

Facebook公司有一条著名的标语:完成,胜过完美。“做了”是0到1 的突破,“做好”是1到100的突破。你一直不行动,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0。著名漫画家小林老师,曾在采访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其实很多大家看到的漫画,并不是在彻底构思后再动笔的,而是在忙碌中见缝插针创作的。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变差,不管是多好的想法构思,不超过三天,就会被忘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忍着懒惰和失落,坚持画下去。因为完成永远比完美重要,只有在完成之后,才有完美的可能。他也提到,“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些影响深远的接近完美的作品,都是无数不成功的作品堆出来的。

每次不太成功的创作,在得到读者反馈意见的同时,也让创作者默默积累着失败的教训、点滴的经验。这些充满失败的艰苦波折,往往才是创作者的高光时刻。”

无论做任何事,完成是第一步,完美是最后一步。你只有走到了分岔路,才能选择你想走的路。

丝语社工走进学校开展“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宣传讲座

“暖阳润心 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双百计划”项目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宣传讲座

活动时间:2024年3月1日

活动地点:清河实验小学会议室报告厅

参与人员:四年级师生380人

活动总结: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小学生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3月1日,团清江浦区委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王仁娟老师,一同走进清河实验小学,在行政楼二楼报告厅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讲座。

活动开始,王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毒品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的毒品种类如海洛因、冰毒、大麻等,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王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等方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活动中,王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些新型毒品的伪装,“奶茶”“开心水”“跳跳糖”等极具隐蔽性的新型伪装毒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王老师针对此类毒品的危害性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讲解,提醒学生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王老师同时还强调家庭和社会在禁毒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们回家后与家长交流所学到的知识,让禁毒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家庭和社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网络。

活动的最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次禁毒宣传讲座的印象,夯实普及的毒品知识,调动同学们成为禁毒小卫士的积极性,王老师以禁毒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了解同学们禁毒小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积极回答的同学们颁发小礼品作为奖励。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对毒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毒品诱惑时保护自己。老师们对此次禁毒宣传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毒品的侵害。

此次禁毒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禁毒意识,也为构建无毒校园、无毒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团委将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定期开展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丝语社工走进学校开展“法护青春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

“暖阳润心 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双百计划”项目

法护青春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

活动时间:2024年2月27日

活动地点:清河实验小学

参与人员:清河小学师生

活动总结:为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2月27日,团清江浦区委,联合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走进清河实验小学开展“法护青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活动。

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册、展示仿真毒品模型、互动问答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易受诱惑的特点,重点讲了解新型毒品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奶茶”“跳跳糖”等,可能是由新型毒品伪装而成,告诫同学们要提高警惕,谨防掉入毒品的“陷阱”。学生们惊讶毒品的伪装和“善变”,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品和来路不明的物品,健康成长。

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高抵制毒品的自觉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对毒品的认知水平和对毒品的防范意识,让抵制毒品、绝不沾毒的观念植根学生们的心田,为创建平安、和谐、文明、健康校园助力,筑牢校园毒品预防教育防线。

 

5 种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抑郁风险!

2023 年最新的职场健康报告显示,关于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员工占比,其中有轻微抑郁症状的员工占 56%,有明显临床抑郁症等相关症状的员工占 25%。
抑郁症是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全球约有 2.8 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抑郁症并非与生俱来的疾病。不过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最近一项针对近 30 万人、其中 1.3 万例患抑郁症病例的长达 9 年的大数据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这几种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病率。这 几 种生活方式可以使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 22%。

在下文中,我将跟大家分享这 几种生活方式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1◁

健康饮食

我小时候体重过重。15 岁那年,我咨询了一位营养师,请她帮我制定一个有效的膳食计划。

虽然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饮食方案,但有一个她的建议至今仍记忆犹新:每次吃饭,都要在盘中留下一点食物,而且决不能吃撑。

对我来说,这就是体重减轻和维持的秘诀。说起来也很简单,你只需要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坚持健康饮食。

当你吃得健康简单时,就更加能坚持下去。你可以固定自己喜欢的健康美食,每天自由搭配变换。就这么简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家里的垃圾食品“处理”掉。你不需要永远戒掉垃圾食品,但把它们藏起来,或者放置在让你拿取不方便的地方,你就更可能选择健康的饮食。

▷2◁

定期参加体育锻炼

我每天都会锻炼身体,我也很喜欢坚持这样的习惯,哪怕每天只锻炼短短 15 分钟。

首先,如果真的想运动,每个人每天都能抽出 15 分钟的时间,出门散个步或做一些力量训练。因此,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没有时间”。

其次,每天运动让自己感觉很棒。之前有些时候,由于工作太忙,我也做不到坚持运动。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精力和专注力都出现了下降,身体也感觉很虚弱。

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每天运动的重要性。我想强调的是,坚持是关键。不要因为今天不能运动太久或运动量不够而放弃当天的锻炼。

每天动起来,再坚持下去,不仅会让你当下的心情变好,而且还能够为你未来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

充足的睡眠

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需要 8 至 9 小时才能感觉完全休息过来,而有些人只需要睡 7 小时就够了。如果你的理想睡眠时间是 6 小时,那可能已经在极限边缘。

然而,如果你每天只睡 4 个小时,这显然是完全不够的。迄今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能显示人体在功能上能够适应睡眠不足的情况。

所以,每天一定要好好睡觉!

如果你在入睡方面有困难,可以去发现和尝试一些快速入睡的绝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怎样,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睡眠的关键就是每天准时睡觉。和其他一切一样,一定要坚持下去。

▷4◁

减少久坐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这也导致人们长时间保持坐姿,运动量不足。

为了避免身体僵硬,我们可以在工作时设置提醒,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做做拉伸运动或在附近走一走。

重点不是要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而是要让身体动起来。不要整天闷在办公室或家里。

▷5◁

多参加社交活动

我们很容易沉浸于工作,而忽略生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的生活也是不快乐的生活。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是从事销售或客服等社交性质工作的人,也可能会感到孤独。

毕竟,如果你一整天的交流都只是在给别人推销商品,或者想方设法解决别人的账单问题,那么交际只会变得更有压力。

因此,我们要抽出时间联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甚至可以联系关系不错的同事。每天跟他们愉快自然地闲聊,即使只是几句,也能让人心情愉悦。你还可以加入当地一些有共同兴趣的社群。

总之,重点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有意义的深度人际交往都可以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获得情感支持、归属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