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

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两个范畴。心理正常就是一个人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一个心理正常的人能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能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能正常、正确的反应,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一边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条件。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相对状态

心理正常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0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02 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失衡的过程,只要及时进行调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复。心理不健康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特点: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悔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2)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特点: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内。

3、问题的内容已经出现泛化。泛化主要是指来访者的反应超越了引发事件本身,扩散到相似的刺激上,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泛化的最好表现。

4、心理问题对情绪的影响很深,对行为影响显著,导致的冲突激烈,对认知的影响长久。

(3)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特点: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03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等方面表现异常。

特点:

     1、具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思维上的判断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空白感、强烈自卑感以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阴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会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或便秘、腹泻等症状,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

3、社会功能受损,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内心真实的体验。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